您现在的位置: 花叶芦荟 > 花叶芦荟成分 > 正文 > 正文

慈爱应作经小部middot小诵经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2/13 10:54:47
为什么会得白癞风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hiliao/140711/4424437.html

Yassānubhāvatoyakkhā,nevadassentibhīsana?;

(亚萨-努帕-瓦多-亚卡-,内-瓦达三-帝毗-萨囊-;)

(修习者)以此经的威力,夜叉不对其显示怖畏相——

Yamhicevānuyu?janto,rattindivamatandito.

(沿-西接-瓦-努永-间-多-,拉丁-帝瓦马丹帝多-。)

如果他精勤修习,甚至于日夜不倦。

Sukha?supatisuttoca,pāpa?ki?cinapassati;

(苏康-苏巴帝苏多-佳,巴-邦-给英季那巴萨帝;)

他睡眠时安乐,且不见任何噩梦;

Evamādigu?ūpeta?,paritta?ta?bha?āmahe.

(艾-瓦玛-地谷努-北当-,巴利当-当-帕那-玛嘿。)

具有如此等功德,啊,让我们念诵此护卫经!

1.Kara?īyamatthakusalena,yanta?santa?pada?abhisamecca;

(嘎拉尼-亚马塔古萨雷-那沿当-三当-巴当-阿毗萨美佳)

善于获得法益的人应当做的是:在明了寂静之道后,

Sakkoujūcasuhujūca,suvacocassamuduanatimānī.

(萨高-伍朱-佳苏-朱-佳苏瓦周-佳萨木度阿那帝马-尼-)

(应该培养以下素质)能干、坦诚、正直、柔顺(易于教导)、和蔼及不骄慢;

2.Santussakocasubharoca,appakiccocasallahukavutti;

(三-度萨高-佳苏帕罗-佳阿巴给周-佳萨拉呼嘎乌帝)

知足、易于护持、少俗务、节俭;

Santindriyocanipakoca,appagabbhokulesvananugiddho.

(三丁德利哟-佳尼巴高-佳阿巴格婆-古雷苏瓦那奴给陀-)

诸根寂静、明智、谦虚、不攀援俗家;

3.Nacakhuddamācareki?ci,yenavi??ūpareupavadeyyu?;

(那佳苦达马-佳雷-给英吉耶-那文纽-巴雷-伍巴瓦嘚拥-)

即使是极小的过失也不犯,以免受到智者的谴责。

Sukhinovakheminohontu,sabbesattābhavantusukhitattā.

(苏尅诺-瓦尅-弥诺-轰-度萨呗-萨达-帕湾度苏尅达达-)

愿一切众生幸福安稳,愿一切众生常生喜乐!

4.Yekecipā?abhūtatthi,tasāvāthāvarāvanavasesā;

(耶-给-吉巴-呢普-达提达萨-瓦-他-瓦拉-瓦那瓦谢-萨-)

凡有生命者,或强或弱,

Dīghāvāyevamahantā,majjhimārassakā?ukathūlā.

(地-嘎-瓦-耶-瓦-马汉答-马吉马-拉色嘎-奴嘎土-拉-)

或高或壮、中等、矮小、或粗或细,

5.Di??hāvāyevaadi??hā,yevadūrevasantiavidūre;

(地他-瓦-耶-瓦阿地他-耶-瓦度-雷-瓦三帝阿维度-雷-)

或可见或不可见,或远或近,

Bhūtāvāsambhavesīvā,sabbesattābhavantusukhitattā.

(普-达-瓦-三-帕韦-西-瓦-萨呗-萨达-帕湾度苏尅达达-)

或已生或将出生,愿一切众生常生喜乐!

6.Naparopara?nikubbetha,nātima??ethakatthacinaka?ci;

(那巴罗-巴朗-尼古呗-塔那-帝曼聂-塔嘎塔吉那-甘-吉)

无论何处无论是谁,愿你们不互相欺骗,不互相轻视,

Byārosanāpa?ighasa??ā,nā??ama??assadukkhamiccheyya.

(比阿-罗-萨那-巴帝科三雅-难-雅曼雅萨度卡弥切亚)

不以憎恨与厌恶,盼望对方受苦。

7.Mātāyathāniya?puttamāyusāekaputtamanurakkhe;

(马-达-亚他-尼扬-布达马-要萨-诶-嘎布塔马奴拉尅-)

如母亲以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,

Evampisabbabhūtesu,mānasa?bhāvayeaparimā?a?.

(诶汪比萨巴普-嘚-苏马-那桑-帕-瓦耶-阿巴利马-囊-)

也应如此对一切众生培育无量慈心。

8.Metta?casabbalokasmi,mānasa?bhāvayeaparimā?a?;

(美丹佳萨巴罗-嘎思密马-那桑-帕-瓦耶-阿巴利马-囊-)

应该对整个世界培育无量慈心,

Uddha?adhocatiriya?ca,asambādha?averamasapatta?.

(伍当-阿陀-佳地利严佳阿三巴-当-阿韦-拉马萨巴当-)

无论上下与四方,没有阻碍,没有仇恨或敌意。

9.Ti??ha?cara?nisinnovā,sayānoyāvatassavigatamiddho;

(帝汤-佳朗-尼新诺-瓦-萨亚-诺-亚-瓦达萨维格达弥陀-)

无论站着、走着、坐着或躺着,只要不在睡眠,

Eta?sati?adhi??heyya,brahmameta?vihāra?idhamāhu.

(诶当-萨丁-阿提特亚布拉马美-当-维哈-朗-伊特马-呼)

应该住于这样的慈念,这就是所谓的“梵住”。

10.Di??hi?caanupagamma,sīlavādassanenasampanno;

(地听-佳阿奴巴甘-马西-啦瓦-达萨内-那三般诺-)

不落入邪见,具足戒行和观智,

Kāmesuvineyyagedha?,nahijātuggabbhaseyyapunaretīti.

(嘎-美-苏维内亚给-当-那嘿佳-度嘎帕谢亚-布那雷-帝-帝)

调伏对诸欲的贪求,必定不会再来入胎。

——Mettasutta?ni??hita?慈经结束

一、用慈悲面对恐惧

《佛说慈心应作经》简称《慈经》,这部经典在汉传藏经中没有收录,出现在巴利语系的“小部”经中。

《慈经》缘起是这样的:曾经有一群比丘,在佛陀的教导下来到一个森林中禅修。森林里的一些树神原先以为这些比丘只住短暂的几天,孰料这些比丘希望在森林中停留很久。由于这些出家比丘的到来,树神被迫离开此地,因为他们与比丘们生活的方式不一样。后来树神们想了一些办法恐吓这些比丘,比如说放一些烟雾和一些光。当然,比丘在未证得圣果以前,依然会有恐怖心和怖畏心,感到不安、焦虑。带着这样的心理,比丘们来到佛陀面前,向佛陀汇报了这些情况。佛陀用慧眼观察,看有没有其它环境更适合比丘们禅修,可是没有发现这样的环境。于是佛陀对他们说,你们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,那个地方最适合你们。很多时候我们要理解,在哪儿最害怕,还是要在哪儿去面对。并且佛陀对那些比丘们说,我会给你们一个“武器”,而这个“武器”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《慈经》的内容──用慈悲去面对恐惧,面对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些人和事。

恐惧是来源于不了解,是担心被伤害,或者已经被伤害过而内心痛苦,不愿再次被伤害。佛教告诉我们,用爱去化解恨。这样的爱,从爱自己开始,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。

二、修慈心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

《慈经》的内容很长,我们在这里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勾勒。这部经是佛陀对出家比丘的教诫,它提出在修习慈心之前首先具备一些条件,如同我们说学佛要先具足暇满人身,否则很不容易。出离心也好,菩提心也好,要建立在道前基础上。如果缺少之前的熏修,我们再奢谈什么都很遥远。同样,修慈心也要具备一些心的能力。

要正直。也就是一个人光明正大,直来直去,不谄曲。

要有能力。有能力学习佛法,有能力管理自己。

要善良、柔顺、温和、谦虚、知足。知足是指生活不会被贪婪淹没。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,或者你认为很多人需要你去做很多事,那你没办法修慈心,也没办法修学佛法。

还要去守护诸根,防止我们的六根随着六尘境界而转。

不要忆念你们的眷属,经常要忆念你们的正行。

此外,根据觉音尊者在《清净道论》中的所说,修慈心之前还要去除一些障碍。比如对神通的执着、对家庭的贪爱、对利益的追求、对仕途的努力、对亲戚家族所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以及身体不舒适,还有太爱读书的嗜好等等。阅读当然可以,但我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读书,变成“书虫”,不读书就不舒服。这些对修习慈心都有负面影响。

修行真不容易,为了修这样一个法,要在前面做这么多前行。的确,有的时候一个方法、技术看上去那么简单,可是用心之前需要很多准备。正如一个三岁的孩子,他试着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和人格圆满的人念出这一句佛号,效果截然不同。在同一个人身上,在非常清净的环境中念出的这样一句佛号,和遇到痛苦、烦恼的时候,为了转变甚至为了逃避而念出的一句佛号,效果也是不一样的。

  三、不要用嗔恨伤害自己

一个慈悲的人,内心里很少有嗔恨,能够向周围散发出慈心。一位当代的禅师说,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社会通病,就是“普遍缺乏慈心综合症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慈爱心,不关心别人,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。

佛陀说:“我已经观察了所有的地方,发现没有一个人不爱他自己。爱自己的人不要伤害别人,首先不要伤害自己。”你在愤怒、嗔恨、恼怨的时候,你就伤害了你自己,让自己变得很丑陋、很不安、很焦虑,为你的未来投下了仇恨的种子。在佛法的因果法则里,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业缘给我们带来的感受。由此看来,慈心是在滚滚红尘中保护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。

做到没有一点嗔恨是不容易的,嗔恨的火焰经常不知不觉燃烧起来。经常听到有人说:“这个人真是的!我每次都谦让他,他却不依不饶!我要不是学佛,早就跟他不客气了。”这番话里,建立了一个概念──因为我学佛,所以我必须让着他,但是这样的让是有条件的。这是一种忍,却不是真正的忍辱。我们要仔细地观察自心,一点点地通过慈心的修学来化解嗔恨。

有人问一位禅师:“我怎么才能快乐一点?”禅师的回答让他感到很意外:“你的烦恼少一点,你的快乐就多一点。”

有人说自己的慈悲心总是生不起来,其实只要自己少一点嗔恨,慈悲就会增加,就像一座天平,一头轻的时候另一头就重。

当然,慈心不是想生起就能出现的,慈心的生起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条件,还有一些方法,而且还有些注意事项。(摘自《江苏佛教》.1成峰)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huayeluhui.com/hylhcf/1048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花叶芦荟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